生姜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是生姜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是制约生姜生产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染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达60%~80%,甚至绝收。
姜瘟病病原是青枯假单孢杆菌,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姜瘟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是因使用带菌种姜或种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开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渐致害。
病菌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2年。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病菌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温度高湿度大的粘质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姜瘟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药剂,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结合物理防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农业防治。严格选用无病种姜,并实行4年以上轮作,结合精细管理,施净肥、浇净水,可以切断土壤传菌的途径,把该病的发生降低到较低限度。
(2)物理防治。对已发病的田块,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当地农民一般把发病中心及其周围的土壤和病株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并在四周1米范围内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3)
预防方案:
1、喷施定植沟: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喷定植沟,重点喷种块。
2、揭膜后,主防茎基腐病:喷雾+喷施茎基部:《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连用2-3次,间隔7天左右。
3、 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方案:
病区扩大范围喷雾、重点区域灌根:
使用浓度: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 +**硅喷雾、灌根。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灌根用量及次数:每株灌药液300ml左右, 3-5天1次,连灌2-3次。
生姜常见病害防治方案
病害名称 | 所属类别 | 发病时期 | 发病条件 | 主要危害部位 | 传播途径 | 使用产品及防治方法 |
姜瘟病 | 细菌性 | 5月下旬至9月中旬,高峰期7月中旬到9月下旬 | 高温、高湿 | 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 | 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 | 姜瘟净150-300倍液+大蒜油1000倍液喷施及灌根,具体详见《姜瘟净产品对生姜姜瘟病、茎基腐病防治方案》 |
病毒病 | 病毒类 | 姜4—5个腋芽 | —— | 叶片皱缩、发黄、生长缓慢 | 带毒种姜 | 使用TY病毒Ⅱ号450倍液稀释喷施,5天1次,连用2—3次 |
斑点病 | 真菌性 | 7月下旬开始发病 | 高温、高湿 | 主要危害叶片 | 雨水传播 | 速净50ml+大蒜油15ml兑水30斤,于发病初进行叶面喷施, 7—10天用药1次,连用2次。 |
炭疽病 | 真菌性 | 5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 | 高温、高湿 | 主要危害叶片 | 雨水或小昆虫传播 | |
叶枯病 | 真菌性 | 一般5月下旬见病株,8、9月达高峰 | 适温、高湿 | 主要危害叶片 | 雨水、昆虫或农事传播 | |
纹枯病 | 真菌性 | 多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 | 高温高湿 | 危害叶鞘、叶片 | 密植通风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 |
细菌性软腐病 | 细菌性 | 7月开始,8月盛期,9月危害高峰期 | 高温、高湿 | 主要危害地下块茎 | 雨水、灌溉水传播 | 青枯立克或姜瘟净300+大蒜油1000倍液灌根 |
眼斑病 | 真菌性 | —— | 温暖、多湿 | 主要危害叶片 | 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 速净50ml+大蒜油15ml兑水30斤,于发病初进行叶面喷施, 7—10天用药1次,连用 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