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粉病,灰霉病病害分析
5—6月份大棚葡萄依次处于盛花期、末花期、生理落果期、果实**次膨大期葡萄硬核期,易发生白粉病,灰霉病。
葡萄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将要成熟的果实,也可侵染果梗、新梢与幼嫩叶片。特别是设施葡萄,因棚内湿度高,发生更为严重。花序,幼果染病后,现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泽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空气干燥时,感染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
发病条件
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在有外糁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发病后又能进行再次或多次侵染。该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15--20℃的适宜温度下,侵染时间约15小时,温度降低,侵染的时间延长。
葡萄白粉病
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受害幼果*开裂。
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现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黑色。
管理要点
1 、及时摘心处理副梢、去卷须和绑蔓
5月-6月上中旬,为葡萄果实**次膨大期,同时也是新梢、副梢旺长期,需要集中树体营养供应给果实,应尽量控制新梢生长,副梢应及时摘心控长,一般前期摘心后留*1-2个副梢,3-4片叶反复摘心,使用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硅进行喷雾2-4次,基本每次间隔10-15天。病害高发期或雨季来临前可配合喷施大蒜油1000-1500倍或当地化学药。(雨季为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褐斑病病害高发期)这样可以使营养全部集中于果实生长上。
同时进行去卷须和绑蔓工作,绑蔓可以使用葡萄专业的绑枝机进行绑蔓,成本低,速度快,绑的牢,而且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
6月下旬,葡萄进入硬核期,此时果实体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种子开始硬化,胚*发育,此时可以适度让新梢生长,增加叶面积,为果实后期膨大和果实遮阴做准备。 小檗碱--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喷雾保护。
2、 病虫害防治
此期,露地葡萄易发生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穗轴褐枯病、透翅蛾等,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黑痘病、霜霉病几乎不发生,由于夏季棚下局部温度较高,相对湿度低,易形成干旱的条件,十分有利于白粉病的暴发。白粉病上升为南方避雨栽培的主要病害。避雨栽培下灰霉病发病程度甚至比露地严重。棚内通风相对较差,空气湿度较高,造成阴湿环境,会导致此病流行。灰霉病也是南方避雨栽培的一个主要病害。所以大棚葡萄重点加强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兼防其他病害。尤其要高度重视落花后和果实套袋前的两次喷药。发生白粉病时,可以使用:使用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硅喷雾。
3、温度湿度控制
坐果期,棚温维持在25℃左右,防35℃以上高温,湿度控制在65%-75%。坐果后,气温稳定在25℃以上,揭围膜转为避雨栽培,防35℃以上高温,湿度控制在65%左右。为了控制大棚内湿度,可以覆盖双色反光膜,既可以除草降低湿度,降低发病率,又可以增加光照。 小檗碱--靓果安300-500倍+沃丰素600倍进行喷雾保护,特别是展叶期靓果安的3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2次。
草莓灰霉病 编辑
草莓灰霉病 Strawberry Gray Mould 草莓灰霉病是的害。我国各草莓栽培地区都有发生,20 世纪 70 年代后发病逐渐加重,特别在南方采果期正值春雨时节,发病更为严重。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常造成实腐感病品种的病果率在 30%左右,严重的可达 60%以上,对草霉产量、 品质影响很大。
中文名 草莓灰霉病 外文名 Strawberry Gray Mould 危害部位 花、叶和果实 类 型 目前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目录
1 症状
2 病原
3 发病特点
4 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为,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
,病菌较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病原
病菌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有隔膜,*呈1~2次分枝,*密生小柄,大小为1452.5~3168.2微米×8.5~11.5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4.2~10.5微米×3.5~7.5微米。有时产生菌核。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
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促进果实发育,重点保花保果,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浇水后加大放风量。使用霉止70---100倍液进行喷雾。(3)发病处理方法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理。发病后应适当提高管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