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座落于美丽的风筝之都--潍坊。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地扼山东内陆**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是中国较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马铃薯已作为我国*四大主粮作物,种植主要分布在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青藏高原和云、贵、川等广大地区。马铃薯生产管理相对简单、产量高,但生产中难免发生疫病、枯萎病、炭疽病、疮痴病、黑胫病、病毒病等病害,其中疮痂病一直被认作为无法防治的疑难病害,真的是这样吗?
马铃薯疮痂病病因病源分析:
1、马铃薯疮痂病病源:
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当年当季不会形成为害;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为害。马铃薯收获后,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病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根除。马铃薯疮痂病病菌有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往往沙壤土、沙质土危害重。
2、马铃薯种植田间土壤的酸碱度:
马铃薯疮痂病病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较好的环境,而马铃薯适宜生长的PH值为5.5-7.0。因长年使用速效化肥追求高产,连作条件下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也使得有益菌群减少。
3、马铃薯品种改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易于被病菌侵染。
4、田间中微量元素失衡,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力低下。
掌握了马铃薯的生长规律和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根据中医医养结合的理论制定出相应防治方案。以春茬马铃薯为例:
预防方案:
(1)下种时,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喷施定植沟,杀灭土壤中的真细菌;
(2)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
(3)开花数量占1/3时候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150-300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若等到谢花后再用药,此时的土豆已经进入膨大期长到鹅蛋大小了,细菌已经侵入,后期防治困难。
病区**方案:
(1)在普防的基础上对患病区、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等重点区域,使用青枯立克60-100倍(150-250ml兑水30斤)+大蒜油1000倍(15ml兑水30斤)+沃丰素600倍(25ml兑水30斤)+**硅,喷雾、穴灌2-3次,每次间隔3-5天,病情严重的可适当复配其他化学杀菌剂;
(2)重点防治时间: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应强化普防措施如: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经验
1、喷施定植沟:
土壤消毒杀死病原菌;修复种块创伤面,提高种块抗侵染能力;在药液所到处一定时期内形成保护区使植株免受侵染;营养复壮快速提苗增强株体*力。
2、花期普防(现蕾期、开花1/3时):
开花时马铃薯*进入幼果膨大期,表皮细嫩、膨大时易于擦伤,易被病菌侵染,侵染后易于快速繁殖形成病灶,进而形成疮痂面。
通过喷雾药液传导至根部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幼果形成保护,并修复幼果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重点防治:
对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作为重点防治区位,视情况采用提高浓度、增加用药次数或小区域穴灌等方法重点防治。
4、用药方案多样化:
中草药制剂具有无药害、无残留、不抑制生长的特点,这为用药方案多样化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可以结合病害情况根据不同发病环境(温度、湿度),采用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剂量、不同的间隔期用药。
潍坊奥丰简介——专注作物疑难病害
潍坊奥丰作物病害防治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1日,注册资本800万元,目前已实际投入资金1200万元,技术**2项,已购置办公、销售用房680㎡,生产场地19000㎡,生产厂房1400㎡,研发生产用房700㎡。拟于2014年增资理顺为3000万元注册资本。
中草药制剂生物农药含有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及高能量物质,主要有多糖类、脂肪酸、黄酮类、纤维素、木质素、多硫化合物、中微量元素等,这些营养成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还可以通过提高植物体内的酶活性来提高作物的*力,并且能够提高植物的自营养能力(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使植物叶片生长良好,进而植株健壮,达到营养复壮的效果。
作为马铃薯面临的一大隐患,疮痂病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对于培育种薯来说,疮痂病的形成严重影响了薯块质量商品品质大为下降,产量降低,不耐贮藏,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积极寻求减轻之病害之方法,从而减少种植户的损失。
发病症状表现:
只危害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褐色隆起的小斑点。扩展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中部稍凹陷、外缘隆起的褐色疮痂状病斑。病斑**于薯块表层,一般深度1-2毫米,深者3毫米以上。后期病斑连接变为5-10毫米大木栓化硬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商品价值。很多突起状病斑常在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凹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凸起状,之后随着病斑扩展,中部木栓化的组织逐渐脱落,形成凹陷状病斑。但平状病斑即使严重发病也不伴随有凹陷,只是表皮下的组织褐变坏死。因此不同病斑的成因可能是不同的病原菌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起作用。同时,由于表皮组织被破坏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块茎腐烂。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
发病原因:
马铃薯疮痂病菌主要随土壤中病残体越冬成为初侵染源,也可通过种薯携带。定植后,菌源通过种薯创面接触寄主,潜育得到初繁殖,菌源量增多,植株现蕾后仔薯膨大期,菌源通过仔薯皮孔或仔薯与土壤摩擦形成的伤口等进入寄主,在温湿度具备时致害成病,幼果膨大期可持续致害,表皮木栓化后危害已造成,再危害的程度降低。
什么情况下*上疮痂病呢?①沙土地易上疮痂病,由于仔薯膨大过程中与沙土摩擦易于产生伤口,为病原菌提供了绿色通道。②低洼积水地易于上病,细菌随水传播,大量繁殖,只要皮孔较大或者存在伤口,病原菌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即可侵染致害。③碱性肥料的大量施用,土壤逐渐偏碱,利于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造成马铃薯疮痂病逐年加重。④再加上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间,田间湿度较小,再遭遇持续干旱、无雨的环境条件,发病重。因此,不能坐等到仔薯膨大期后再用药,病原菌进入伤口后,损失必然造成。需于下种时、花蕾前、开花三分之一时分别提前用药预防。
三个主要的防治时期:
抓住土豆生长的三个关键时期,在下种、现蕾期、花开三分之一时,分别使用中草药制剂和生物菌剂,能够杀灭病菌,减少病菌入侵,增强抗病力。增厚马铃薯表皮,减少马铃薯在膨大过程中与土壤产生的摩擦,避免伤口的形成,降低发病率。
1、下种时喷雾。用中药杀菌剂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重点对着土豆喷施定植沟,可以杀灭病菌、修复伤口。
2、现蕾期(或下种60天后)滴灌或喷雾。用中药杀菌剂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
3、开花数量占1/3时滴灌或冲施。用中药杀菌剂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滴灌或冲施,可同时进行叶面喷雾。若等到谢花后再用药,此时的土豆已经进入膨大期长到鹅蛋大小了,细菌已经侵入,后期防治困难。中草药制剂能够直接杀死潜藏在土豆植株内的真细菌,而且能够将叶面吸收的有效成分传导至根系,杀菌的同时能够营养复壮。土豆长势好,表皮厚实,抗病能力强,不易患疮痂病及其他常见病害。
对于上茬患病区、雨后积水区等重点区域,使用中药杀菌剂青枯立克60-100倍+大蒜油1000倍+沃丰素600倍+**硅,喷雾、穴灌。如已经上病害后可联系作者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请勿将中草药制剂跟化学药按照一种思维使用,化学药剂在作物的敏感时期不敢使用,担心发生药害,而马铃薯疮痂病正是在幼果期发病严重,花前提前防治是关键。
使用中草药制剂生物农药在防病治病的同时,不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能长期持续使用,效果累计,对作物不伤害不抑制,反能补充养分,复壮作物,还可以改善果品、果相以及口感。长期使用中草药制剂生物农药,病害越来越少,长势越来越好,投入越来越低,收益越来越高,是建立害防治和作物生长的良性循环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