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莓生长期间,*遭受一种真菌病害的侵染危害,有的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因发生比较普遍,大家都比较了解,而有些病害却*引起大家的忽视,炭疽病就是其中的一种。现将草莓炭疽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症状识别 该病为一种高温型真菌性病害,近些年来在一些易感品种如章姬、红颊等上*发生,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尤以在夏秋草莓育苗期间普遍发生,导致大批死苗,造成严重损失。炭疽病菌能侵染草莓的匍匐茎、叶柄、叶片和根颈,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草莓感染病菌后,其明显特征是局部出现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在匍匐茎上、叶柄和叶片上发病、发病初期会产生直径3~7毫米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或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会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孢子堆。根颈部受害后,切开根颈可见从外向内变褐色,但导管部不发生褐变,与草莓根腐病症状颇为相似,但炭疽病侵染部位由外向内单向单边或多边发展,而根腐病只发生在茎基部中间。炭疽病在易感品种上发生后,病斑呈黑色,病健部交界处分明,在叶柄和匍匐茎上稍呈凹陷易折断,在高温下病斑上会出现粉红色孢子堆。草莓炭疽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草莓秧苗成片萎蔫死亡。母株叶基或短缩茎部发病后,初期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但随后病情加重会全株枯死。
发生条件 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育苗期至定植期的6月至9月,均有发生;在苗圃期和苗假植期至定植期发病较为严重。侵染的较适温度为28℃至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较易发生炭疽病。连续降雨或灌水过多会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在遇到高温高湿条件时,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就会受到侵染,引起发病。大棚草霉发病前遇雪天,气温回升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造成棚内的高温高湿环境,是导致病菌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的直接原因。一般感病品种在苗圃期发病,病株四周的母株都不能使用,假植苗床上也一样。大田前期的发病期为9~12月,下年1月以后病菌活动受抑制,停止发病。4月下旬气温上升时,部分病株叶片凋萎甚至整株死亡。带病母株和土壤病残体上的病菌是初侵源。匍匐茎、叶柄 、根颈等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和灌溉水进行再侵染。植株生长嫩绿,子苗密度高的草莓田块,比植株老健、苗**的田块病害传染快,发病重。
防治措施 草莓发生炭疽病后,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认真开展综合防治,做好前期的防治工作。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已培育出了一些抗性较好的草莓品种,如宁玉、宝交早生、早红光,综合性状明显优于丰香和明宝。结合培育无病壮苗,选用无病健壮母株在无病田种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对草霉苗在移栽前,进行严格检验和消毒,在浸根的同时按0.3%的比例加入代森铵,或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植株5分钟,以杀病菌。
2、对苗床土壤消毒,尽可能实行轮作,以减少菌源。移植前每亩用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公斤,拌细土15公斤,沟施或穴施于移植土壤中,杀灭病菌。
3、控制苗床繁育密度,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肥和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在发病初期,做好大田观察,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老叶和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害传播。
4、速净70-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硅兑水30斤喷雾,3天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后改为预防。